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生命的壮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个故事组成的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面对肆虐的火神扭成一团,在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的保护下冲出火海的故事;“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故事。这两则小故事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引导学生从分辨入手,激活了学生储存在大脑之中的词语,让他们在表达、分类之中加深认识了“壮”,为后面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设下了伏笔,让教学活动先入同学们的`心。入心方能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积极投入。
2.在对“壮”有了温习、加深和拓展之后,有了这个基础,老师的话锋一转,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和兴奋点转移到了具体的情境中来,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壮”就有了新的思考,也就说,把学生的思维延伸了,拉长了,一环扣一环,波澜不断,信息不断地撞击着学生的大脑。
3.在初读阶段,学生再一次抓住“壮”字,在游历课文的过程之中,围绕着“壮”字,积极思索,深入思考,潜心会读,用心感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鲜明的主题,那就是生与死的抉择,生与死的意义,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之中进入了人类终极的思考,感受到了死的伟大,死的哲学意义。所以,在学生有了这些较为深入地思考之后,自然就唱起了生命的颂歌——颂扬之歌,庄严之歌,悲壮之歌,赞美之歌,壮勇之歌,壮举之歌,美好之歌,神圣之歌!
二、成功之处。
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关于三维目标的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之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抓住“壮”字,先入情入心,然后通过知识的学习,课文的阅读,大脑的思考与感悟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抓住了知识学习这个“把手”,在扎实的研读过程之中,借助了思维、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自然就生成了,感受如有源之水,从学生的嘴巴里自然唱出了对生命的赞歌。
三、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故事中的“人”,没有让学生看看故事中人的变化。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这样做:在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感悟到动物们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以及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再让他们看看故事中的“人”,尤其是“蚁国英雄”中那不慎引起火灾的人和静观蚂蚁抱团冲出火圈的人,他们在这样一个壮举面前所表现出的心里变化,他们对于生命的一种重新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2在教学了课文《生命的壮歌》后,感动了许多学生。这是一篇讴歌生命的文章,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再现了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现身精神,共同组成的一曲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
在教学时,文章本身感动了我和许多学生,同时我联系到了生活中的许多生死攸关的事例,让我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同伴间无私的奉献精神已经有了全新的解读。在上完课文内容后,我安排了学生回去写小练笔,练笔采取了写“读后感”这一方式,让学生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练习起来,产生对生命更深的感悟。
首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再次唤起学生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或令你感动的句子,学生都有说的`欲望,并且说的都很好,含义深刻,富有感情。相信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悟。最后,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入课堂:如,在地震中老师用身体保护学生,母亲用生命挽救孩子,同学以身体的残缺作为代价换回同伴的平安……这些不都具有老羚羊的精神吗?当说到这里,许多学生都用专注的眼神看着我,相信他们与文本有了共鸣,于是很多学生争着诉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令人感动的一幕幕。
当看着学生们写的一篇篇读后感,我心里感慨万分,因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学会了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同时更让他们体会到弱小生命间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在地震来临时,生命是如此顽强,人们的互助与献身更令人敬仰,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坚强的克服任何困难,团结在一起,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一篇读后感,给学生以心灵的洗礼,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3《生命的壮歌》一课中的《生命桥》是一篇***讴歌生命的篇章。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感受生命的***,接受精神的洗礼,促使情感的升华。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先让学生观察羚羊,体会其生命的'可爱。然后作了如下的描述:在密林深处,一群羚羊被狞猎队一步步逼上了悬崖。(随着描述,多媒体屏幕上展现出相隔的两壁悬崖)悬崖是这样高耸入云,下面是万丈深渊,对面山崖又离得较远,一只羚羊无论如何不能跳到对面崖上。同学们你们认为接下来会怎样呢?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各抒已见,没有一个学生是猜想羚羊摔下悬崖或是被猎人杀死了(他们实在于心不忍),他们确实入情了。这时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神情是那么专注、那么投入——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
珠玉落盘,清脆亮丽之声不绝与耳,这是生命体的撞击绝唱,是师生借助文本奏响的生命乐章。 师:说说文章和你们原先猜想的一样吗?你有什么感受?生:太感动了! 生:老羚羊真伟大!生:老羚羊为救年轻羚羊牺牲自己,真可敬! 师:的确,文章写得太感人了,然而哪些地方特别让你感动呢?为什么令你感动呢?同学们自由朗读你最受感动的语段——读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接着,教师又组织各组交流、竞读,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斑羚飞渡那悲壮场景。以强烈的声响画面的推波助澜,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之际,他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文章的丰富内涵,这时不妨留一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在学生沉思之后,让他们说说是否想呼唤些什么时,学生的回音是: ——让我们爱护动物,世界会更美好!——保护珍惜动物,不要让他们灭绝! ——珍爱生命,保护自然!…… 讴歌生命的篇章,要生命去撞击,学生体会其中的内含,思想也就得到了升华。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4在苏教版第八册教材《生命的壮歌》有这样一个片断:“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里,随着向对岸的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层薄薄的烟雾……”学生在品悟这段话时都说,这轻烟 ……此处隐藏8062个字……透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中领悟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2我教学了《生命的壮歌》一课,其中《生命桥》一文感动了很多学生。这是一篇激情讴歌生命的篇章,讲述了当灾难来临前,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了一座通往新生的“桥”。文章本身已经感动了我,特别是我想起了汶川地震后,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同伴间无私的奉献精神有了全新的解读。
课开始,一组可爱的羚羊图片,激起学生对羚羊的喜爱之情。这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就像感受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幸福一样。然后话锋一转,引述到:在密林深处,一群羚羊被狞猎队一步步逼上了悬崖。悬崖高耸入云,下面是万丈深渊,对面山崖又离得较远,一只羚羊无论如何不能跳到对面崖上。(教师一边叙述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悬崖)你看到这一幕你想到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到希望猎人放下枪,那是他们善良的设想;有的学生担心羚羊们就此全部被抓,那是设身处地地为羚羊们着想……不管是怎样的想法,孩子们无疑都投入其中了。
有了上面的铺垫,再请学生自读课文,读读,画画,写写批注,看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谈谈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同学们默读全文,接着在组内交流、竞读,教师同时用简笔画展示羚羊飞渡那悲壮场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整堂课没有过多的诠释文章的字词,没有过多的强调理解,让学生在语言中想象画面,在画面中感悟生命的强大意义,形成一种内心的共鸣。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不需要简述,只需要诱发。
最后,又将地震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入课堂:老师用身体保护学生,母亲用生命挽救孩子,同学以身体的残缺作为代价换回同伴的平安……这些不都具有老羚羊的精神吗?
当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之际,他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文章的丰富内涵,这时不妨留一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在学生沉思之后,让他们说说是否想呼唤些什么时,学生的回音是:
——让我们爱护动物,世界会更美好!
——保护珍惜动物,不要让他们灭绝!
——珍爱生命,保护自然!
……
讴歌生命的篇章,要用生命去撞击,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思想也就得到了升华。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3在备本课时,课文给我的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备完课,久久不能平静。这是十分出色的文章,是启迪人类发展的文章,是授予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学生一篇好文章。这篇课文的内容不难理解,但是故事性特殊强,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生命的壮歌》一课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动物逃生故事组成。
“蚁国英雄”说的是一群蚂蚁面对大火的围攻,利用集体的力量奋力逃出火海;“生命桥”着重记述了一群无辜的羚羊面对狩猎队的捕杀,沉着冷静、团结协作,最终年青羚羊在老羚羊的带领下奇迹般逃生的故事。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极为相似。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的“崇高”——可贵的合作和大无谓的献身精神。
在两堂课的教学中,我布满激情的导入把学生带入到那种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会课文的内涵。教学时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让学生勾画出课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的句子,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字词,在读中赏析语句,在读中揣摩情感。学生通过激情朗读,似乎把当时情景进行再现,使得老师和学生们的那颗心被都被震醒了。课堂上我没有任何特殊的讲解,没有非凡的.引导,更多的只是孩子们的读,读的过程中,学生们被课文的内容所感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读书的个性化也随之有了提高。而在“生命桥”一课教学时,利用简笔画的勾画,使得学生更能体会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表现出来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整堂课的学习的过程中,渗透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深入理解、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的壮举,又要在读中领悟到外层蚂蚁和老羚羊舍己为“人”、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4《生命的壮歌》由《蚁国英雄》、《生命桥》两篇短小的故事组成,故事情节悲壮感人,通过小小的动物表现出“生命”这样一个沉重的主题。本周,我们备课组内进行了对本课的研讨,由孙老师在三个班级分别执教了《生命的壮歌》中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考虑到两篇故事情节相似、主题相同,所以,孙老师以《生命桥》为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另一篇则由本班教师自己带领学生尝试着用结构来学习。然后在组内成员坐下来谈谈教学整篇课文的感受。这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主题却相似,都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像特写镜头一样再现了自然界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反映动物界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赞颂了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那一个个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体,那一幕幕舍己为“人”、从容赴死的壮举震人心魄、扣人心弦。在教学《“蚁国英雄”》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字并想象画面,融进自己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体验,把火势的迅猛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把看到这迅猛的火势时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放到句子中去读,学生悟后的读,往往能爆发情感,碰出火花,达成共鸣。他们机智勇敢、舍己为人的精神令我们终生学习。教师以动情、形象而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水到渠成地将同学们的情感推向高潮,激发起了他们对蚁国英雄们的敬佩、赞美之情。
在《“生命桥”》中,“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这一道道弧线交织起的是一道生命的彩虹。最后,还应抓住作者的“情语”来体会。两篇短文开始似乎都对这些动物有些不屑,但是又牵挂着这样一些生灵,最后,当这些可爱的动物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时候,作者又禁不住赞叹。要想体会作者对动物这种勇者无惧精神的赞美还得深入到能够代表作者感情的语句。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5学习《蚁国英雄》时,我先让学生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的思路,又通过朗读描写火势强盛的词句以及“我”心中的想法,体会蚂蚁所面临的形势之危急。在充分渲染紧张气氛后,我紧紧抓住“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等三个蚂蚁突围的句子,理解蚂蚁的临危不惧的'英勇行为。学生很自然地被蚁国英雄的献身精神和团结精神所感动。
有了学习《蚁国英雄》的经验,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生命桥》一课中所蕴含的道理,但怎样让孩子透过文本进入羚羊的情感世界,又如何引导孩子通过文本联系人类的情感世界?我想读书是最好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我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读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