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04-25 15:00:54
关于科学教案范文五篇

关于科学教案范文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物镜(对着标本) 载物台(放置标本)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镜臂 通光孔 镜座

(2)教师讲解并示范使用方法。强调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新鲜水果和干果之间的区别,学会分辨鲜鲜水果和干果。

2、幼儿乐于参与集体探索活动。

3、在活动中,幼儿能互相帮助,体验丰收的喜悦心情。

二、活动准备

1、音乐《摘果子》

2、新鲜水果(猕猴桃、橘子)

3、干果若干(核桃、板栗)

4、小碟子、牙签

三、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音乐《摘果子》,幼儿有秩序的进入活动室,教师把带来的水果放在水果台上。

2、教师请幼儿拿出自己事先带来的水果,并在集体前展示介绍。

(1)小朋友,你带来的是什么水果?

(2)你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味道怎么样?

(3)你喜欢这种水果吗?为什么?

3、教师分发水果给幼儿,幼儿分组观察比较各种水果。

(1)你们认识这些水果吗?它们长在哪里?

(2)你们吃过这些水果呢?它是什么味道的?

(3)这些水果应该怎么吃?它的果肉有什么特点?

水果是指以新鲜果肉、果浆为主,可以食用的植物果实。水果肉厚、多汁、味道不一,我们吃新鲜水果一般就吃它的果肉部分。

干果摸起来比较粗糙,又比较硬的外壳,有的壳是开口的,有的则是闭着的,它们也是植物果实,我们称为干果,干果吃起来比较香,但是缺少水分。

4、教师引导幼儿对水果和干果进行比较区分。

(1)教师把水果和干果都放到桌子上,请幼儿进行分类。

(2)桌子上哪些是水果?哪些是干果?请给它们分类。

(3)我们应该怎么吃这些水果呢?

四、拓展空间

1、游戏:开商店

玩法: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果子的种类,把果子分别送到水果店和干果店内,并摆放整齐,幼儿分角色进行游戏,扮演水果店长和买水果的顾客,店长向顾客介绍自己店的水果或干果。

2、果实品尝大会

请幼儿品尝各种果实,说说自己所吃果实的种类、特征和口感。

五、活动延伸

请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手机干果的果壳,一起制作粘贴画。

六、资料库

山核桃

小榔头啊叮当敲,不打锄头不打刀。

叮当叮当敲什么?敲那圆溜山核桃。

叮叮当,叮叮当。

小榔头啊叮当敲,敲得核桃咧嘴笑。

哈哈哈哈笑什么?我把核仁送姥姥。

叮叮当,叮叮当。

科学教案 篇3

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 、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小结:

练习:导航第七页1-4

教师指导

分组讨论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 结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

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

1、S:浏 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

5、R: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 略的问题。

提 高 与 发 展教 学 反 思

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 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 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从1732年起,林奈留 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在上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给学生讲述了有关达尔文和林奈的小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大屏幕,否则,向学生展示的资料更多。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 通过解决“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由西向东的

● 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 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 了解世界时区图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模拟实验法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 通过进行“相对运动”的实验描述,建构空间立体概念,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解释天体的运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 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

●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教学难点】

● 地球自转方向的确定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太阳模型、自制卡片若干、转椅、答题卡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 直接导入

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那么早晨六点,当北京的孩子起床时,远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孩子们又在干什么呢?是在睡觉呢?还是在上学的路上?

(学生讨论、汇报)

师:那大家想不想知道乌鲁木齐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通过学习今天的内容,大家就能知道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在干什么。大家有兴趣吗?那还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多媒体展示:谁先迎来黎明)

那么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呢?(学生猜测、教师追问)

二、 模拟实验

1 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看见太阳

师:既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不妨来做个实验。但是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先弄清楚这么几个问题:

(1) 白昼和黑夜的交替出现与什么因素有关?

(2) 北京和乌鲁木齐两个城市在地图上的位置

(3) 相对地球而言,太阳石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实验要求,教师做相应的讲解)

(学生实验并汇报)

师:实验做完了,在实验过程中,谁先迎来黎明呢?还是你们在实验中遇到了什么麻烦?

(学生汇报,教师有针对性的做讲解或评价)

师: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呢?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小结)

【两个城市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与地球旋转的方向有关,由西向东转,北京先看到太阳;由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

三、 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

师:地球的自转方向不同,人们看见太阳,迎来黎明的时间也就不相同,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怎样的呢?

(进行一系列的相对运动模拟实验)

师:通过刚刚两个小小的模拟实验,推向一下地球的运动状况。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小结)

【地球的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既然大家知道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你能告诉我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了吗?

【北京先迎来黎明】

四、 认识时区和时差

师:北京先看见太阳,我们要怎样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日出时间相差几个小时呢?北京和巴黎的日出时间又相差几小时呢?

(学生讨论并汇报)

【教师引出世界时区图并作简要介绍,然后针对上面的两个问题进行解答】

五、 知识巩固

通过上面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地球及其运动特点。

(利用知识闯关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六、教师总结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不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能区别铁和铁锈的区别,能分析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出铁生锈的原因。

【教学准备】提供给学生一块生锈的铁钉,一块不生锈的铁钉、电路检测器等其他生锈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买的自行车和用了一段时间后,它们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在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铁制品生锈的情况?学生汇报。

师:看样子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还是很多,那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观察铁锈

1.(拿出一块生锈的铁钉和一块不生锈的铁钉),这两个都是铁钉,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颜色 光泽 硬度 体积

2.师:铁生锈变成了铁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吗?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学生汇报观察的方法。

(1)利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空隙;(2)用手摸摸;(3)用锤子击打;

(4)用电路检测器进行导电性能检测等。

3.我们怎样做这些对比实验?分组研究活动。

4.汇报:通过观察比较得出铁和铁锈的不同点,得出铁生锈产生了新的物质是属于化学变化。

三、探索铁生锈的原因

1.在日常生活中,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

2.生汇报:铁器可能放在潮湿处易生锈,在干燥处则不易;涂油漆或电镀过的铁器不容易生锈,而在空气中的“裸”铁器则易生锈。

3.由此可见铁生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每一小组来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吧?

4.小组设计实验。

5.讨论后学生总结:

(1)铁器生锈是因为和空气接触,我们想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变化;

(2)铁器生锈是因为水的存在,我们猜测是铁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3)铁器生锈是因为水和空气对铁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6.那如何证明这些可能性是否成立?

7.学生推论:如果第一个假设正确,则在干燥条件下,铁在空气中就能生锈;如果第二个假设正确,则铁在水中并和空气隔绝就能生锈;如果第三个说法正确,则必须在既有空气又有水分的条件下铁才能生锈。

8.学生经过讨论后,顺利地分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1)将洁净的铁钉放于干燥的试管中,用塞子塞紧;

(2)取煮沸除去空气的水装满试管,放入洁净的铁钉,用塞子塞紧,不留一点气泡;

(3)将洁净的长铁钉放入试管中,倒立于盛水的烧杯里,试管里只有少量的水和空气,在试管外壁上标记水面的位置,并放置一段时间。

四、课外延伸

课后继续观察,做好记录。

《关于科学教案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