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星期天》教案

时间:2024-04-25 14:51:57
《那个星期天》教案

《那个星期天》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那个星期天》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那个星期天》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阳光明媚、拨弄、翻箱倒柜、绽开”等词语。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辛勤操劳与幼小的“我”在希望与失望间的心理落差。

4.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

5.通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体谅、包容、感恩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

2.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述,感受其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是哪篇文章呢?有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盼》。文章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盼”相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么呢?他的期盼最终实现了吗?(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20xx年,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电影编剧。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xx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一生著作颇多,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多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

《秋天的怀念》写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怅恨。《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卡片,学习词语。

(1)小组开火车读词语,正音。

(2)借助字典、词典理解“惆怅”“缥缈”等词的意思。

3.提出疑问,引发探究。

(1)读完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2)圈出不懂的句子,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3)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盼望”写得刻骨铭心的?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

3.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

4.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第一次盼望”主要写了“我”一天的心情变化。

5.齐读第一自然段,两句话各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行吗?为什么?

第一句话直抒“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直奔主题。第二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将一天的几个时间点一一罗列出来,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如果换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就显得平平淡淡,达不到这种表达效果。

小结: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心情的变化的?请同学们课后反复阅读课文,体味幼小的“我”心情变化的同时,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细微而又深沉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五、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词语表中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2.回顾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研读第2—5自然段,圈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感情,并交流“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

明确: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

(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带“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盼望,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

(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那个星期天由于期望的落空,失望的伤痛超过了一切,以至于忘记了具体去哪儿。

(3)作者第一次盼望的重点只是“母亲答应带我出去”,至于去哪里,也许一直都不是作者所在乎的。

2.“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愉快心情。

3.“这段时光不好挨。”为什么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

明确:“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可见“我”是多么盼望这次和母亲的同游!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明确:“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不言而喻。“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侧面表现出母亲一刻不停地忙碌。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

归纳:这几个段落写了“我”等待的过程,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

(二)品读第6—7自然段,体会人物感情,想想作者的心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

明确: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自责和懊悔。

2.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明确:动作、心理活动的 ……此处隐藏2605个字……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

四、重点研读,体会心情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的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预设: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表现出“我”的兴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着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板书: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2.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课。

1.回忆上节课所学,指名学生说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这节课继续学习《那个星期天》,学习作者是如何真实表达内心感受的。

二、深入学文,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画出能够表现“我”心情的句子,想想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我”的心理,在旁边做好批注。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自己的收获。

3.小组汇报。

(1)出示: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的动作来写“我”兴奋期待的心理。

(2)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我”坐在草丛里看电影画报时的想象来表现“我”的耐心等待。

(3)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我”的焦急无奈。

(4)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学生自主交流:这段话写出了什么的变化?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对周围景物的描写,表现“我”的怅然失落。

(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交流:为什么这里要写母亲的反应?侧面描写表现出“我”当时的失望委屈。

(6)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通过写“我”的动作(“蹲”“依偎”“闭上眼睛”)和环境描写,表现了“我”内心的绝望无奈和极度委屈。

(板书: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三、总结写法,读写结合。

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1)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借助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同时也运用了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

(2)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察事物,文章更加生动写实。

2.小练笔: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借鉴在本课学到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对人物动作、内心独白、环境的描写手法,以及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

四、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

(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4.总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动作描写:踏着、看着、蹲、念念叨叨、流泪、依偎、闭上

心情变化: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环境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本单元主题是写出真情实感,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篇课文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一天之中情感的变化以及他是如何写出这些情感的变化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出关键词句、写下读书感受、交流学习所得的方式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教学,既给了学生充分独立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又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课堂小练笔“写一次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作方法,为后面的习作教学打下基础。课堂教学达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那个星期天》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