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

时间:2024-04-25 14:56:16
《无声告白》读后感(15篇)

《无声告白》读后感(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无声告白》读后感1

“是什么让某些东西变得宝贵?

失而复得。”

——从第十二章的这句话开始,莉迪亚的家人开始反思,想回到正轨。与曾经的争执和解。那些莉迪亚从未留在日记里也没来得及说的秘密把她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带走了她的生命,到最后也没有告白,留下“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遗憾和亏欠。

比较打动我的不是背负期待无法抗拒的主线,而是父母在经历了孩子死亡后选择了回归家庭——试问,有多少人在为了婚姻放弃梦想和独立(甚至还有尊严),却仍然遭受背叛后,还有勇气给支离破碎的信任一次重归于好的机会?我可能很难吧。

给美丽的作家小姐姐比心—3.5分,语言有散文的风格,行文流畅,结构紧凑,挺喜欢的,会推荐给身边的好朋友~ 但可能想cover的主题(比如种族歧视)写得不够深刻有些蜻蜓点水,家庭性别分工的冲突写得很尖锐,让我不禁陷入思考天枰两端的筹码该如何选择才得以完美的平衡。Tricky ...

PS 看一本「华裔用英文写后再找国人翻译成中文的作品」难免有些隔靴搔痒。

《无声告白》读后感2

“你们把虚妄的爱摆在眼前,并以此来说爱我。”

我们总是希望世界上能够有一个机会重新来过,就像玛丽琳多年之后想拾起被她抛弃许久的梦想之时,才发现并非所有的事都能继续。汉娜的到来无疑熄灭了她梦想的最后一丝火焰。

所以她将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全盘寄托在莉迪娅身上,希望她能代替自己成为一个医生。这也就是本书的悲剧之所在。

玛丽琳的母亲希望玛丽琳和一个“跟自己很像”的人在一起……玛丽琳希望莉迪娅成为一个医生……詹姆斯希望莉迪娅能够融入人群……

他们都被寄予了不同的期望,像是千斤顶,让每一个人没有喘息的机会,只能默默承受。

这悲剧的另一个缘由。他们都很容易“忽略”一些事,认为似乎只要默默忍受,就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这也照应了书名“无声”两个字。

詹姆斯有意忽略了玛丽琳母亲的话,汉斯忽略了最后一晚莉迪娅的异样,汉娜忽略了詹姆斯和她助教的私情……在这个家庭里,似乎所有人都有错,又似乎所有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正如书中所写——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3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全文还是比较压抑的[大兵],读完整本书,我似乎都没有理解书名的含义。莉迪亚的自杀,是偶然也是必然,一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为了他们的梦想去不断努力。

她父母的结合,与其说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种族歧视的悲剧。华裔父亲努力想要和其他白种人一样,融入人群,活得普普通通,不再被人瞧不起。而美国母亲又希望活得与众不同,不想成为像她妈一样的家庭主妇,想嫁给哈佛教授。或许他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对方想要的东西,才决定结合,又或许只是对年少所遭受的委屈的交待。

于莉迪亚而言,自杀是一种解脱,一直托着她的哥哥也要离开这个家去哈佛了,她唯一的寄托也就没了。她到死也没有说出自己内心的渴望,汉娜也是个可怜的娃,从一出生就不被重视,只能默默地看着父母将所有的爱给了莉迪亚

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用的意识流的写法,和《孤儿列车》的写作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终此一生,都要学会好好去爱自己,爱别人,无声告白或许比不上有声的沟通交流来得有效。没人会懂你经历过什么,但是不说出来别人更加不会理解。

《无声告白》读后感4

想到纪伯伦的《论孩子》摘抄: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我们都是从孩子过来的,也终将自己有生命的延续,但那个延续是重复还是新异,我们都该有自己的选择。我学着你的样子活成我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5

《无声告白》故事年代和电影《绿皮书》同是1960年代,大背景浸透了可怕的种族歧视。

这是一本看着会揪心的好书。很多细节描写同样折射大家生活的影子:逼着子承父志、害怕被无声遗弃、害怕过度关注、害怕被忽略、害怕梦想被嘲笑…

因爱而结合的家庭应该保持随时温和、尊重彼此的沟通,多一点耐心、宽容和爱可以避免很多障碍和矛盾,这样对自己、爱人、孩子都负责也安心。否则如果想逃避,当初就不该生养那么多孩子,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生而不养就是在作恶。有些缺失和阴影一旦形成需要一辈子来救赎,比如自卑、爱无能、讨好型的性格。

女性面对爱(家庭)和梦想做本能选择后,必须要有独当一面的勇气去承担和坚持自己的选择,不能迟疑纠结自我。否则永远在深渊。

男性很多时候会为了所谓的面子,逼迫爱的人(爱人、孩子)做自己也做不到的事。书中詹姆斯出轨是女儿死后为逃避现实、无能、寻求刺激安慰而做出悔恨莫及的事,莉迪亚生前观察到父亲和路易莎的暧昧加速了她的绝望。。。父母传递了没有爱的氛围同时极其希望女儿被欢迎、合群、当上妈妈期待已久的医生,孩子只会厌世…

《无声告白》读后感6

书不错。很多细节真实可靠,逻辑严谨,读起来丝毫没有跳脱之感,从文字来说也是值得一读的。

这部小说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个悲剧的误会。首先它是一个悲剧。因为这个女孩死了。但其实整场都是一个误会。每个人都需要在别人的期望和掌控之中活出真实的自己,莉迪亚的一生就是这样的过程。悲剧就在于,我们都以为她死于父母的压迫和别人的排挤,并由此而对他的父母以及周围的环境产生很大的怀疑和不满,直到最后,发现莉迪亚的夜晚出走,其实是为了与生活和解的宣告,为了自我力量的复苏,为了内心的安宁,这时候我才放下了对他人的仇恨和不满。生活中这样的自以为难道还少见吗?人们不都是在一个悲剧面前自以为是,又在自以为是中制 ……此处隐藏742个字……什么期望都没有,亲人和朋友感情的缺失将她带到了最最讨厌的湖畔,很心酸很心酸。

《无声告白》读后感10

中国有句话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父母不知道龙是如何飞腾凤是如何翱翔,所以成绩名列前茅就是成龙成凤的必要条件,父母眼里的好就是你奋斗的方向,于是很多父母的理想都被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你必须这样做,这都是为你好,我走过的路比你吃过的盐还多,听我的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这些话语频频出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殊不知孩子的思考能力渐渐变强,反叛心理愈加严重,反而适得其反。

但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于是沟通和相互理解成了最重要的缓和方式,父母与孩子间相互学习,互相成长。在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细无巨细都影响着孩子,都成了孩子最初的判断标准所以说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就如文中的母亲离家出走一事对家中三个孩子的影响都非常大,大女儿从此将母亲的话当诺言,无条件的顺从着母亲的任何要求包括母亲将自己的梦想当医生强加在她身上时,也只回答着“是的,好的”,上着自己并不擅长的高二生物,收着自己不喜欢的医学书作礼物,挂着不喜欢的听诊器...直到发现一切都错了

父母和孩子是一道无解题,有无数种解题方式也有无数种答案,但答题时间却是一生,从孩子到父母,会有很多经验教训但要记住都要相互尊重。

《无声告白》读后感11

从这本书的开始,莉迪亚的死,就充满了说不出的压抑,书中的矛盾太多了,种族歧视、婚内出轨、父母给予孩子期望过大、父母与孩子没有沟通等等,都造就了莉迪亚的死,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如何被父母被自己给逼死的。她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死,她只是想逃离。她想变坏,可是没有成功。她想学开车,可是连第一场笔试都没有过关。她想破处,可那个男人爱的竟然是她的哥哥。最后,她想到了那片湖水,她想在水中找到那种自由和安宁,结果葬身。真是悲哀。

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原生家庭这个词,父母,家庭,甚至是整个生活环境,对你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内斯想当宇航员,想从事航天方面的工作,但是爸爸詹姆斯觉得这没出息,甚至给了内斯一巴掌让他立刻停止这种想法。莉迪亚被迫接受母亲的梦想,原生家庭让他们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就像我之前说过,我大学里学习的钢琴,总感觉有点晚,那时候竟然萌生出结婚生子后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习钢琴的想法,看完这本书,想了想,还是不要强迫孩子为好,学他喜欢的,这样他的人生才更完整。

愿你一生自由,不为他人而活。

《无声告白》读后感12

读完后没有来得及写。当时看完总觉得有种陌生又熟悉的感觉。没办法去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后来上周回家的时候,心里觉得难得休息一天好想好好休息一下,但是又觉得爸妈还在期盼着自己回去。所以不停的纠结犹豫让自己苦恼了两天。回家看爸妈本身是一件开心的事,但是因为自己想要休息的心变得好像成为了负担。觉得作为孝顺的孩子不得不休息就回家,爸妈老了见一面少一面也必须回家。所以强行压制了自己所有的计划。直到昨天朋友说起,觉得沉重的亲情成了自己的负担。

一下就想起了莉迪亚,是叫这个名字吗。小姑娘其实什么都不喜欢,但是为了不让妈妈失望,所以总是会在看到妈妈期待的眼神时说一句好的妈妈,我愿意妈妈。这样沉重的爱,让莉迪亚没有办法去和妈妈说出自己的想法,错的越来越离谱。可是她又能责怪妈妈什么呢。所有人都会说,这是她爱你的方式。

可是如果真的爱我,可不可以听一听我的想法。让我感受到爱的同时不要承受沉重的枷锁。我觉得这本书应该作为家庭读物被普及。

《无声告白》读后感13

“人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此书的开篇语,这句很有哲理,说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心里状态,是你的,也是我的,是我们大家的。书中一个最大的写作背景就是“种族歧视”,由于想摆脱这种歧视,把整个家庭融入到人群中去,莉迪亚父母把全部的期望寄托在莉迪亚这个混血且漂亮的特殊的孩子身上,因而她是特殊对待的,她的哥哥与妹妹是被父母全然忽视的,这个家庭环境就是畸形的,而父母对莉迪亚的厚望与宠爱最后却成了一道催命符。

其实,莉迪亚是痛苦的,不快乐的,她孤独,不合群,没有朋友,学习成绩一次不如一次,外界的影响与父母的厚望让她不堪重负,最后选择了自杀。

莉迪亚的死亡救赎了家里所有人,家里所有的人开始自省,开始坦然活着,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对亲情,对周边环境开始有了最新的诠释,也就是无声的告白。此书文笔细腻,把人物内心的挣扎描述得很清晰透彻,此书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别给孩子太大压力,别让孩子因对父母的爱失去了自由与自我。当真是很不错的一本书!

《无声告白》读后感14

莉迪亚承载着母亲想要成为医生的期望,承载着父亲想得到朋友的期望,她做的一切事,都是为了让母亲不再离开,顺从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内斯想要逃离这个可怕的家庭,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家庭中,莉迪亚是可怜的,内斯喜欢天文学,他自己学,他想去别的大学,可他知道父亲只会让他去哈佛。汉娜是家里被忽视的孩子,但她是家里最了解莉迪亚的,她半懂莉迪亚的内心,知道她在挣扎,知道她的情绪变化,可她阻止不了事情的发生,改变不了什么。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管你承不承认,也许这一生,我们都逃离不了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漩涡中,不是你想走出来就走的,千丝万缕,处处相连。

书中,莉迪亚是不理智的无奈,她知道自己做任何反抗都无用,因为她的软肋是母亲压制她的武器,一直到她死亡,母亲才觉悟,原来,她给的并不是孩子喜欢的,一直以来都是她想要的,可幸的是她终于知道了。莉迪亚把所有的事都放在心里,只有在内斯面前,才松一口气,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内斯九月要离开家,去上学。

汉娜无声的陪伴,无人知晓。这个家庭中,所有人都会记得莉迪亚,记得她的反抗。

沉默不是不知,而是不想说,沉默不是软弱,只是不想说。

《无声告白》读后感15

很久就有人给我推荐这本书,从题目看以为是那种很畅销的有哲理的书,后来看简介说这是一本小说,而且是国外的女作家…顿时没有了阅读欲。有次在言几又喝咖啡,没有找到自己想要买的那本书,为了消磨时间,就翻开了它,直到关门也没有看完,后来在这里找到,看完了剩下的。

我想说,看完了之后我简直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太可怕,这本书不看简直是损失。就是那种国外作家的风格,不点破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而是直接融入到故事里,同种类的话,感觉和《一个人的朝圣》很像,或者是《巴别塔之犬》,你可以说它是小说,看过之后会发现故事是蕴含着哲理的,之所以不说破,是因为你觉得它是怎样那它就是怎样的,我认为,这也是文学作品比较高的境界。

我国以前这样的作品也很多,比如余华的或者莫言的,但是现在却很少,反而那种缺乏仔细琢磨的快阅读书籍更加畅销,比如我很喜欢的刘同,不是说这样的作品不好,每种作品都有相应的受众,或许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会有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不同阶段喜欢的文学作品也会不同。这样说就是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只从一个作品的分类、体裁、简介来简单的给一个作品定性。

《《无声告白》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