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读后感

时间:2024-09-20 23:31:07
《断舍离》读后感

《断舍离》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断舍离》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断舍离》读后感1

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句话“再完美的婚姻,夫妻双方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5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山下英子老师这本《最该断舍离的是丈夫?》则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去梳理一下夫妻间的关系。婚姻的开始都是你侬我侬的,慢慢地就变成了一地鸡毛,从乍见之欢到相处不厌真的需要用心去经营的。书中作者揭露了夫妻关系相处的四个阶段。大家不妨可以去对应一下,自己目前处于哪个阶段。

夫妻争吵往往都是鸡毛蒜皮小事引起的,比如谁的东西占地方多了,比如谁把刚弄好的房间弄乱了。妻子慢慢嫌弃丈夫以及丈夫的东西,丈夫虽内心清楚却很难在行动上有所表示。夫妻慢慢地从对房间的杂乱无章视而不见到置之不理,再到说好收拾却一再拖延。

在这个过程当中,夫妻双方的关系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由物及人,夫妻关系也变得紧张。书中说妻子应该有两大擅长,一是擅长烹饪一是擅长整理。但两者都很擅长的人太少了。

夫妻的婚姻模式有本能型婚姻,即没什么感情也不离婚,就这么得过且过着。有情感型婚姻,算是过得幸福的了吧。最可悲的算是死缠烂打型婚姻,二人互相忍让,因为一些原因而不离婚,就互相忍耐着僵持着。

书中说"散漫无序的居住空间,物品杂乱无章,是愤怒的积攒。死气沉沉的居住空间,物品堆积如山,是死心的累积。

“断舍离,显得尤为必要。断舍离,不是一味地强调扔东西,而是想要从内心上改变一些关系。比如跟物品的关系,跟空间的关系。乃至跟丈夫的关系。想来恐怕没有哪一个丈夫愿意在一个脏乱差的环境里生活,对吧!

夫妻关系中女性总是容易患得患失,担心不够,害怕失去。人们想要改变却又对改变感到不安。不安就是烦恼的根源。世界上没有多少东西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心中要知道世事无常,且能接受无常。能坦然地接受无常变化,就是成熟的开始了。针对那些没有感情却仍苟延残喘的婚姻,就是如此。大家不接受的不过是自己自尊受损,而非感情婚姻本身了。

物品杂乱,物品过剩,都是因为自己没有和物品建立良好的关系。如果和物品都建立不好关系,何况活生生的人呢!想要重新建立与家人的交流,改善关系,从打造一个空间开始。用“断舍离”创造时间的间隔,语言的余地,交往的距离。无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都需要一定的间隙。

断舍离,不是要真的抛弃掉什么人。

断舍离,是对关系进行重新审视。

断舍离,就是改变个人与物品间的关系。

所以,如果感到焦虑烦闷,那就试试整理房间,整理衣橱,整理的过程就是一次心情断舍离的过程休整。

愿看到这本书的每个人都可以活得自我又酣畅愉悦!

《断舍离》读后感2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走在“自在·随心”的路上。这是作者山下英子对于这本书的总结。在没有接触这本书之前,仅凭“断、舍、离”三个字,我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丢弃自己不要的东西。心想:扔东西有什么难的呢?读完这本书,才真正理解“断舍离”这三个字的内涵。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我们能接收到世界各地的信息,一件产品也许由五个国家共同生产制造,我们有着越来越多的选择,拥有着父辈们想象不到的富饶生活,我们拥有很多,又好像未曾属于自己。回想一下,自己家中是不是有很多闲置不用的东西,是不是存在着经常性杂乱的地方?简单举个例子:我的书桌,经常堆积了各种各样的物品,有很多自己觉得会用到的东西,于是就堆在桌子上,而且经常找不到。单纯觉得是因为自己疏于收拾,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原因——我囤积了太多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就像书里形容的那样,“暂且收着吧”“总会用上的”“太浪费了”,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控制着我们买了太多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又舍弃不了自己已经拥有的,便陷入了焦虑、郁闷、自我厌弃的沼泽。

“断舍离”的观念将物质和精神结合起来。物质层面做减法,探求自己生活的本质,弄明白“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样就能辨别什么是自己不需要的物品。例如:一支笔,最本质的功能在于书写。然后问问自己,对于笔,我不能舍弃的功能是什么?——好用。然后,我就可以把不符合要求的笔做处理。减轻了精神负担的同时,也不必焦虑如何整理,因为拥有的仅仅是需要的,物质的数量下降带来了质量提高。

精神层面做加法,追求美好,热爱生活。以自我轴进行取舍,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我们就能察觉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东西,提升自我肯定感,了解自己,面对自己。以时间轴进行取舍,立足当下。当下,就是现在这一刻。时间真正的宝贵之处,在于时间之外的一点:当下。当意识徘徊在过去和未来,属于现在的当下就成为了空洞。最后,人·事·物构建的体系,就成为了自我和外界的关联度,从而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断舍离保留的、获得的人·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珍贵、非常喜爱的才被筛选出来的,一定是经过时间的萃取之后,还依然存在于那里的坚定。是抛弃掉任何掩饰后和自己的坦诚以待,丢掉了所有外界的伪装和粉饰,然后让自己说出一句,我喜欢。

于是突然顿悟,我们只是被外在的虚假,分散了注意,蒙蔽了眼睛。断舍离,从简单的整理到人生哲学,是我们不断发现自己,挖掘自己,放松自己,享受生活的愉悦,享受精神的丰盈的过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断舍离》读后感3

首先要了解断舍离的深刻含义。断,即断绝想要进入自己生活的不需要的东西;舍,即舍弃身边泛滥的破烂儿。不断地重复断和舍,最终达到离的状态: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要做到断舍离,自己需要深刻的意识到,物品的存在仅仅是为自己服务的,对于人来说,任何物品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它们都只是在自己生命的某一段时间里陪伴自己的东西,自己不可能因为存积或爱护了它们多久,在自己死后就能带走它和它永远在一起。所以不喜欢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它本身还能用就让它陪在自己身边。

当我很快的开始实行断舍离时(其实做到断舍离是相当快就能进入状态的),自己最大的感受有几点:

1、活在当下。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更加专注于自己手上的事情,对正在做的事情更加认真、上心。因为想着的就是赶紧做完这件事,然后放下它。真正的活在当下。

2、生活的精致感。更加喜欢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在意识到和自己打交道的东西都是自己精挑细选留下的的时候,生活的精致感油然而生。

3、迎接挑战,接纳新事物的能力。看待物品,事情,甚至知识的眼光也再跟着变化。以前老想着以后要做什么,学什么,却因为眼下的堆积的事情太多,无法轻松地开始。

4、淡然对待不能拥有的东西。对于进入自己生活的物品的选择更加慎重。不能只因为它还不错,而不是因为自己真正需要它,喜欢它(可能没用,但是至 ……此处隐藏8689个字……书与我之前想的不完全一样。

《断舍离》这本书层次很分明,从教人如何选择筛选必要物品开始,渐入如何管理家居物资,最后上升到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生活,挺有意思的。

“断舍离“这个概念是由一位日本女性山下英子提出的——断,是斩断物欲;舍,是舍弃废物;离,是脱离执念。

书中指出,对于物化在具体而言,“不轻易地入手物品”、“放手不需要之物”、“人、事、物的循环与代谢”.....,进一步引申到人类身体体系上,则是“节食diet”、“排毒detox”、“新陈代谢metabolism”的闭环。

我第一次见过这种写文章的方式,先分析“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从生物学上解释了人类对于物质的摄取宁多勿少的追求物欲的天性,也即“黏性”,接下来提出了一个“物质轴”的概念,即“以物质资料为基准轴的观点来进行取舍和判断”。

然后解释“断舍离的工作机制”,具体将如何实施断舍离分为“观念上的断舍离”“杂物上的断舍离”“收纳指南”以及各个家居空间的具体操作方法,各种思路和方法都很具体,很实用,紧密结合实务。这就有点意思了,这里依旧紧紧地围绕一位家庭主妇的视角,面向家居秩序管理目的和用途。接下来就以“断舍离改变人生”“断舍离,怡然生活”两章,将“断舍离”这种手段融入人生,进而升华成“断舍离”精神,并具体列举了“时间”“烦恼”“结婚”“甲戊”“终活”等场景的应用,引导自己完成“身体、心灵、生命”机制的回归,并摆脱过剩执念,减轻心灵负重,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随书还附赠了一本小册子,里面直接以图画方式列举了很多家具收纳之类的技巧和方法,确实也挺容易理解接受和实用。

这本书,刷新了很多国人的观念,引导我们更好地管理家居,进而更好地树立一个管理生活和精神的人生信条原则。特别值得当下中国人经历了从过去物资不足,到现在物资很丰富生活很富足的背景下,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具体行为,料理好自己,很有帮助和借鉴。

总之,值得推荐!

《断舍离》读后感14

一直听说断舍离这个概念,朋友圈也经常有朋友在断舍离,终于沉下心来阅读这本书,受益匪浅。

没看这本书之前,猜测这可能是一本关于心学的书,最近,我发现我这病挺严重的,喜欢猜测,动不动就自以为是,想当然,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金刚经》说不住于相。都是说要去掉自己的主观意识,让事物合乎道,而不是”我想”,”我以为”。小时候老师总夸我,这小孩太聪明了,没说头就知道尾巴,现在想来原来是贬义的。

这书写得很朴素,就是教你收拾居所,把家里多余的东西扔掉,把不用的拿走,让家宽敞起来,让衣橱宽敞起来,让厨房宽敞起来,让抽屉宽敞起来,留学你在用的东西,让偶尔用的或者长时间不用的东西请出你的家门。然后一切就发生变化了,从物到心发生变化,奇迹就诞生了,好运就来了。

山下老师就是很耐心地指导你如何去断去舍去离,告诉你这个过程如何去克服,如何由自己而影响家人一起断舍离,而没有太多的言语去告诉你什么哲学啊、人生大道理这类话题,而只是告诉你如何去面对物,这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没有虚,也不玄。

是的,当你对你身边的多余的物开始抛弃,而让自己所处的环境宽松起来,简单起来,那么多一直都舍不得抛弃的东西都扔掉了,从扔掉物开始,也开始了清理心中的垃圾了,因为外在已经习惯了简单,那么有外及里的功夫大概就到了。

就像我刚才说的“猜测”,猜测、怀疑、自以为是其实也是负能量,负能量都消除了,正能量就满满。

当我们养成了至简的习惯,那么我们未来在做选择的时候应该就会还慎重了,比如说买一件衣服,确定要经常穿吗?确定是必须的吗?还是为了满足购物瘾而买呢?推此及彼,其他的事情也会一样的,那么,人生就发生变化了。

这几天一个人回沈阳,居家隔离不出门,没事收拾家,收拾自己的东西,痛恨自己,痛恨以前的自己,那么多衣服,那么鞋,那多书,那么多生活用品,太多是不需要的,为什么会买买买?接下来,我要扔扔扔。

山下老师也不是说你非得过苦行僧的生活,该装饰的还是可以装饰,该高尚的继续高尚,只是你得有审美能力,得会装饰,而不是把豪华奢侈的东西堆满家,会“留白”,让该高尚的东西高尚起来。

真的,生活的态度决定你的幸福与否,但是,有外及里的训练方法,我是头一回见,但我从心底相信了。

《断舍离》这是是在微信读书上看的,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可能还没正确地领会山下老师的真意,但我觉得收获甚丰。

《断舍离》读后感15

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走在“自在·随心”的路上。

第一次接触山下英子老师和她的《断舍离》,是在抖音好书分享会上,演员陈数关于《断舍离》的分享。

陈数老师认为《断舍离》强调立足当下,通过整理、疏通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从根源上达到对物品的断舍离。人待物如此,人生更应如是。所以生活中,陈数老师多次让自己停下来,去感受生活,去给生活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因为忙碌所带来的物质,并不一定等同于现在你所看到的和获得的价值,你所以为的忙碌也许只是碌碌而为,随之带来地也仅仅只是机械式地成长,而你丢失的可能是有计划的见识,健康?亦或是因为忙碌而忽略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我想这大概就是陈数老师所理解的有关断舍离的部分,舍去不必要的物质和欲念,停下来,感受生活和人生。

而这一点很多初次尝试断舍离的大众并没有意识到,因为之前没有断舍离的意识和概念,所以并没有深刻理解山下英子老师所著书的真实目的,只是简单地实践断舍离,比如他们认为断舍离的实质就是“扔东西”,于是最直接的行为,就是拿生活中的书籍和衣物类品开刀,认为扔了就好,扔了就不乱了,没有从根源上认识断舍离的含义,长期以往无法做到坚持,最后不了了之,鲜有成就。

其实断舍离最核心的概念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进则出,出则进的循环反复,二者缺一不可,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比如“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去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为不需要的“杂物”减肥;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思考的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如果从这个层面出发,你就获得了断舍离过程中的初步成功。

实施断舍离,实则是帮助我们剔除泛而无用的“物品价值观”,积极甩掉惰性,采取行动,促进生命中物质和精神的新陈代谢,迎来崭新的轻盈人生。而执行断舍离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加分运算,尽管在实践中,每一个步骤的得分点都很低,但我相信,只要身心合一,全力集中,从细微之处着手,不断从小事上积累小成功,增加成就感,就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断舍离”和面对人生路上的大困难。

就如《断舍离》一书中所讲的,断舍离的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因为你每天都在用的东西,非常容易作用于潜意识,如果你在择物交人的每一步,都做到了断舍离,相信你的人生一定简单而快乐,人生一定轻盈而丰富。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很应景:当你的潜意识没有进入到你的意识的时候,那就是你的命运。

《《断舍离》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