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书心得

时间:2024-10-01 12:26:19
家读书心得

家读书心得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家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家读书心得1

一个人、一杯茶,打开空调,躺在床上,随手拿起身旁的《家》开始“啃”。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全身热血沸腾,我也想加入觉民和觉慧他们反对封建势力的队伍。

觉新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牺牲品,作为长孙在他父亲死后,他必须挑起承担这个大家庭的重任,家中的长辈都反对新思想、维护封建秩序、封建礼教,但是觉民和觉慧两兄弟却是誓死抵抗反对封建思想,想要改变封建社会传统的热血青年。他们不服从哥哥的管教不愿意接受封建思想,觉新其实也是一个渴慕新思想的人,但是作为家中长孙他只能接受封建的思想、礼教。觉新是懦弱的,但无力反抗这一切。他也是矛盾的,只有集痛苦、悲痛于一身。

觉民和觉慧是被“五。四”新思潮唤醒的年轻一代。他们幼稚而大胆,他们反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光明、自由、幸福热烈的追求。他们参加学生组织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和创办《黎明周报》抨击封建的一切东西,嘲笑哥哥的懦弱,与封建的高老太爷进行“对抗”。直到高老太爷被“击败”。他们胜利了,老太爷也去世了。尤其是觉慧,他对封建势力深恶痛绝,想尽一切办法反对封建势力,最后他义无反顾的离开这个封建大家庭,只身一人来到上海。

在那个封建社会里的太多的牺牲品,他们因无力反抗这一切而忍受着痛苦,甚至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鸣凤才十六岁,本与觉慧相爱,但却被高老太爷送给别人做姨太太,明明相爱却要被拆散,可怜的鸣凤死死哀求却没有帮她,在出嫁的前一天就跳河自杀了,瑞珏要生孩子了,却赶上高老太爷去世,陈姨太说不吉利让觉新将瑞珏送出去生孩子,瑞珏被送到一个非常偏远的小地方,觉新抱着瑞珏哭,他也没有办法,只能默默流泪,可怜的瑞珏在那么偏僻的农村地方因为难产而死,梅因封建势力的压迫不能与觉新在一起最后也带着对封建势力的不满受压迫而死。这些都是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的.牺牲品。我们透过人物的悲惨命运可以看到制造它的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精神的可憎和悲哀、荒谬。

高老太爷是封建统治者,高老太爷也可以说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他反对新思想,专横的实行着对封建制度他把觉新逼的走投无路,他反对一切新思想,包办子孙的婚姻,剥夺他们的自由、幸福。觉民和觉慧反对封建势力,与他进行“对抗”,他便认为他的威严、地位受到了威胁,他是这一幕幕悲剧的操办者,这一切的悲剧都是他的“杰作”他太顽固,残暴的统治着这个家庭,使这个家庭逐渐走向灭亡。

那个时代需要的是觉慧这种反对封建思想,支持新思想的新一代青年。如果那个时候的人都不像觉新那样懦弱,而像觉慧那样勇敢的话,也许也不至于会有那么多的牺牲者,也许早就推翻了封建统治,使人们得到自由、幸福。

封建社会是堕落腐朽的,是罪恶的,其实改革开放那么多年来,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方还是存在着一些封建思想。长辈们重男轻女,不接受一切新思想,我们要积极反抗这一切,使男女平等,使全国人民都能得到自由、幸福,不再受封建势力的迫害。

家读书心得2

感谢学校下发的书籍,尤喜《教育的智慧》。如果说之前的教育阅读主要是为了寻求一些思想,一些理念,丰富并提升个人理论素养的话,那么,这本书,似乎更像一本索引,汇集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思想,智慧,指引着你去归类阅读相关著作,诱惑着你去深入探索每一位教育家背后的故事,阅读他们的书籍,思考他们的人生,成就自己的事业。

喜欢孔子,因为他的率直真诚,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好恶,从来都是以真面目示人,对于看不惯的人或事,他会直言不讳:“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老而不死是为贼!”从表面上看,骂得有点过分,让人受不了,如果细读论语,耐心深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无非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想想自己,人到中年,对于不合理的事情或者现象,不也曾经牢骚满腹,愤愤不平吗?即使在讲座的'台上,也毫不避讳自己的观点。虽然明知道我的生气或者愤怒改变不了事实,但至少,我有说话的勇气,我勇敢,真实地做自己,不奴颜,不眉骨,不虚假,不做作。身为人师,需要的是真诚的表达自己,如此,才有可能教育出真诚的学生。

喜欢孔子,也因为他会做人生规划:“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有规划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因为有了自我规划,更容易脚踏实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喜欢孔子还因为他的人生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啊!

喜欢孔子就要读《论语》,不仅读原著,还要阅读他人对论语的解读,比如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等。他人的解读,同样可以给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论语,了解孔子,当然,也更好的服务于教育。

喜欢苏霍母林斯基,是因为他撰写的一系列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细细想来,老苏好像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外国教育家,那应该还是1988年事情了,从此以后,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一直影响我至今。

喜欢蒙台梭利,是因为《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三岁决定一生》这些书籍,一度影响了我对孩子的教育。也因为孙瑞雪在中国坚持不懈的十年的努力,将蒙氏理念和中国国情很好的结合起来,创办幼儿园,惠及更多地孩子,演讲写书,惠及更多家长。比如《爱和自由》《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喜欢卢梭,一则因为他的成长之路——读书,旅行,良师益友。简单快乐,充实丰富。尤其是在工作繁忙,压力巨大的时候,有好书滋润心灵,有好山好水养眼养身,有好友陪伴左右,那该是人生最美的风景吧。而他的《爱弥儿》,一直是我床头的必备书籍,因为经常翻阅,书角都有些卷边了。

还有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这些中国的教育家,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行动,尤其是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理念,给我的教育行为带来很大的改变。

教育类的书籍读得多了,教育家的思想明白多了,自然也就看出了其中的道道,无论怎样你理念我思想,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精髓,那就是“爱和自由”,这,是不变的真理,这,也是孩子能够茁壮成长的不二法门。

一杯香茗,一盆茉莉,一本好书,茶香,花香,书香,众香相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和呼吸一样自然,但也和呼吸一样,必不可少!

家读书心得3

书桌上的它,分外显眼,那是我情有独钟的《千家诗》。就在这本书里,我第一次觉得,诗歌是那样的美好。

我轻翻书页,步入了那个诗歌的年代。

矮矮的平房,成荫的柳树,树下乘凉的,会是陶渊明吗?一袭白衣,一壶老酒,那月下独酌的,是李太白的身影吗?早朝之上,慷 ……此处隐藏8810个字……找到最合适的语言,以最恰当的方式展开最合适的教育。我不是大家,所以我做不到他那样。但我们会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最佳的教育契机和教育办法,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是最了解儿童的教育家,如果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能做到他提出的三条道理,那么我们的孩子都会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

家读书心得15

赵、韩、魏三家灭了知氏以后,晋国的政权就由这三卿来掌管,晋国国君已经名存实亡了。到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迫使当时也早已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周威烈王赐赵、韩、魏为诸侯,也就是正式册封赵、韩、魏为独立诸侯国,这时,晋国正式一分为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从此以后晋国国号被废,晋国历史终结,晋国彻底灭亡了,历史就此改写。

有学者认为,晋国曾是那么强大,它有着辉煌的历史和过去,曾是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如果晋国不灭亡,统一天下的很可能是它。但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晋国已经分成了韩、赵、魏三国。

当人们重新审视韩、赵、魏三国时,又想起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知伯,以他的实力完全有可能吞并其他三家,但历史没有选择他,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可以说,三家分晋的最大失败者是知伯,而韩康子,则是最大的胜利者之一。

知伯和韩、赵、魏三家相比力量最强,为什么最终却成了失败者?韩康子力量最弱,为什么最终成为胜利者?

第一,知伯狂妄自大。韩、赵、魏、知四家之中,知氏力量最强,赵略次之,韩、魏两家的力量最弱,客观上的强大导致了知伯的狂妄自大。

知伯的狂妄自大是一以贯之的。一次,知伯宴请魏氏宗主魏宣子(魏驹)、韩氏宗主韩康子(韩虔)。酒宴上,知伯突然戏弄韩康子,还侮辱韩康子的家臣(大夫之臣)段规。知伯的家臣知果提醒知伯,你要为今天的无礼付出代价,所以,你要早做准备。知伯说,难都是由我发动的,我不发难,谁敢发难(知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知果说,不对,“主不备,难必至矣”。你这一次宴会得罪了两个人,一个是韩康子,一个是段规,这叫“一宴而耻人之君相”。你要再不准备,恐怕不会有好果子吃。

晋阳之战中,知果两次提醒知伯警惕韩、魏两家,第一次是知果看见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趾高气扬,第二次是知果看见韩氏、魏氏两个卿族的大当家的脸色不对,立即劝知伯,但是,知伯听不进去。第二次知果还劝知伯收买韩氏、魏氏卿族的家臣,因为这两个家臣对这两家大家长的影响力非常大。如果能安抚住两个家臣,就可以保证韩、魏两个卿族不叛变。这又是一个好建议,但是,知伯还是不屑一顾。

知伯为什么如此狂妄自大?因为知伯不相信韩、魏两个卿族会背叛他,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知伯为什么不相信韩、魏两家会背叛他?韩、魏一向非常听话,从来不违抗知伯,这是其一。赵国城破在即,韩氏、魏氏马上就可以和知氏共分赵氏土地,享受三年作战的成果了,这是其二。知伯总以为韩、魏听话,他不知道韩、魏是迫于无奈才献出土地来的,韩、魏两位大当家的心中充满了对知伯的怨恨。赵氏的灭亡让韩、魏深感兔死狐悲,充满恐怖。因为知氏可以用这种方法对付赵氏,同样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付韩氏、魏氏。

当年知宣子要立知瑶(知伯)为继承人的时候,知果就出面反对,认为知瑶不如知宵。知宣子认为知宵太狠。知果说,知宵只是狠在脸上,知瑶是狠在心中;面狠不会危及国家,心狠却会危及国家。知瑶的优点非常明显:胡须漂亮,身材魁伟,善于驾车,能言善辩,性格坚毅,等等。缺点只有一条:没有仁爱。知瑶用他的优长和别人比,肯定比他人强,但是,仅仅一条不仁爱就足以毁掉一切。如果立了知瑶,知氏肯定会不得善终。但是,知宣子听不进去知果的意见,仍然将家族交到知瑶的手上,埋下日后知氏亡族的种子。

第二,韩魏智斗得法。韩康子自知力量不如知氏,所以,一开始就不和知氏公开对抗,而是服从知氏,造成知氏强大的假象。韩康子的做派是忍让,同时也是纵容。忍让让知伯更加狂妄,纵容使知伯更加骄横。知伯的灭亡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由韩康子保全力量、最后一击造成的。如果韩康子一开始就和知伯较上了劲,不给知伯土地,韩康子必然要和知伯开战。这样,凭借韩康子的力量,绝对不是知伯的对手,最终失败的绝对是他。

魏宣子的力量也不如知伯,他在韩康子的启示下也采取了忍让的做法。韩、魏两家的忍让促使知伯更加疯狂,更加骄横,最终导致全族被灭。

知伯是引火烧身,韩康子是将火引向他人。最终韩、赵、魏三家中力量最强的赵氏挑起了与知伯一决雌雄的晋阳之战,结果是最后时刻,三家联合灭掉知氏。

第三,赵襄子智勇双全。晋阳之战能持续三年,赵襄子起了很大的作用。赵襄子集一个卿族的力量对付以知伯为首的三个卿族的`力量,坚持了三年,的确不易。

首先是根据地选择准确。赵襄子得知三个卿族的联兵将要攻打自己时,首先做的就是选好长期抗战的根据地。在选择晋阳之前,他的手下也曾向他推荐另外两座城池,一是长子,二是邯郸。长子城墙完整坚固,邯郸仓储充足,但是,赵襄子全部加以拒绝。为什么呢?赵襄子认为长子的城墙确实坚固,但是,它是在耗尽民力的基础上修建的(民罢力以完之),这种城防再坚固也不适合作长期抗战的根据地,因为赵氏在这里失去了民心。邯郸城仓储确实充足,但是,赵襄子认为这座城的仓储也是搜刮了民脂民膏而来的(浚民之膏泽以实之),赵氏在这里同样失了民心。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晋阳。为什么选择晋阳?因为晋阳主官为政宽厚,民心向着赵氏(民必和矣)。赵襄子选择长期抗战的根据地主要看民心,说明赵襄子头脑非常清醒。

其次是精心备战。赵襄子到了晋阳,视察城墙,准备兵器,做好了一切准备。当晋阳被知伯决开晋水淹城以后,赵襄子仍然坚持到了最后。

再次是善于用人。整个晋阳保卫战,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发挥了巨大作用。备战之时,提出箭头、箭杆用料的是他,赵襄子最后就要坚持不住之时又是他提出面见韩、魏两大卿族的首领。特别是面见韩康子、魏宣子之时,张孟谈剖析了赵氏和韩、魏两家唇亡齿寒的相依关系。这种利害剖析,深深打动了韩康子和魏宣子,使韩、魏两族在赵氏即将败亡的前夜,临阵倒戈,消灭了知伯。这场充满戏剧性的斗争,张孟谈是集编剧、导演、演员三种角色于一身。计划是他向赵襄子提出来的,夜间出城,面见韩康子、魏宣子,痛陈利害,联合两大卿族,也是他策划、执行的。赵襄子的高明在于他发现了张孟谈并重用他。张孟谈大胆提出联合韩、魏两族时,赵襄子积极支持;张孟谈与韩、魏两族定下共灭知伯的方案后,赵襄子也全力执行。这样,才保证了赵襄子坚守晋阳三年、在大水淹城即将溃败之时能够反败为胜,联合韩、魏两家消灭知伯。

正是有了赵襄子的三年抗战,有了赵襄子联合韩、魏共灭知伯的计划,才使知伯功败垂成,才使晋国的历史得以重新改写。四卿执政变成了三家分晋,秦国东扩道路上最大最强的晋国分裂了。

如果知伯灭赵成功,那么,韩、魏两家绝难自保,最终晋国将成为知氏一卿之国,这样,也许晋国就不会分裂为三了。如果晋国不一分为三,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还能实现吗?当然,这都是不可能出现的假设。

无论如何,韩、赵、魏三家最终灭了知氏,奠定了五十年之后韩国的诞生。

《家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